一旦斷牙,接得回去嗎?
解答醫師:林俊彬
現任/台大牙醫專業學院院長、台大醫院牙科部主任
專長/牙齒斷裂診斷與治療、牙髓病學、牙科生醫材料及生物力學等
牙齒斷裂是牙科急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
牙齒露於牙齦以外的部分,屬於牙冠,也就是我們平常肉眼可看到的一顆顆牙齒;藏在牙齦以下的部分,則是牙根。而從外到內,牙齒是由牙釉質(俗稱琺瑯質)、牙本質(俗稱象牙質)、牙髓腔三部分所構成。
當牙齒受到外力損傷時,有可能造成牙齒斷裂或脫位。
外傷的牙齒,當下應如何處理?
牙齒外傷,可分為斷裂、脫位及脫落。斷裂是指牙齒有裂痕或斷掉;脫位是牙齒移位;脫落則是牙冠連牙根一起脫落。
若是斷裂,會視斷裂的位置評估是否可再種回去。當恆牙整顆掉出來時,有機會種回去;此時切記不要用力刷洗牙根或用衛生紙、手帕來包脫落的牙齒,因為牙齒的牙根表面有重要的牙周膜細胞,這是連接牙齒跟齒槽骨的韌帶組織,同時也有傳遞、吸收及分散咬合力量的功能。牙周膜細胞必須有水分才能存活,用力刷洗或搓揉,都會破壞這層細胞,讓牙周膜沒辦法再存活。
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避免用手碰觸牙根,斷牙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輕輕沖洗後,儲藏在裝了清水或生理食鹽水、甚至冰牛奶的盒子裡,盡快在三十分鐘內就醫,把牙齒再植回齒槽骨中固定。
如果手頭上找不到任何可用的溶液,有些大人會把脫落的牙齒含在舌下就醫,但採取這樣的方式是萬不得已的,因為口腔細菌多,感染機會較高。由於小朋友可能不小心誤吞脫落的牙齒,並不建議上述做法;如果整顆脫落的是乳牙,因擔心影響到恆牙的萌發,也不會考慮再種回去。
胃食道逆流是吃吃制酸劑就好,還是要大費周章的去照受罪的胃鏡?
其實你應該先看看值得你信賴的醫生怎麼說。
本欄醫生群是2008─2009年商業周刊做百大良醫的醫生群,這群有醫德、有醫術的的醫生,針對人體一生中會到碰的疾病做出正確的問診資訊和就醫建議。
根據衛生署的統計,2011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高達9,103億,光是呼吸系統疾病、消化系統疾病、泌尿生殖系統疾病、循環系統疾病、腫瘤,這五大疾病類別,就花了5,000億的醫療費用。
40歲以上民眾,約佔人口數的46.4%,卻花了73.9%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。50歲開始,平均每人的醫療費用呈大幅成長,對健康醫療的實際需求更加殷切。
本書內容為《商業周刊》「名醫問診」專欄集結, 自2010年1月起到2012年12月,由撰稿人黃秀美針對讀者最關心的熱門健康議題,實際採訪台灣擁有卓越醫術及醫德的好醫師,以三個最關鍵的QA,由名醫親自解答民眾最應該了解的健康醫療資訊,並且經由受訪醫師親自審閱,是兼具權威、易讀的實用健康寶典。
囊括台大、三總、台北榮總、長庚、萬芳、台中榮總、國泰、馬偕、新光、亞東等十大醫學中心,以及各大醫療院所,該專業醫療領域首屈一指的一百多位名醫,如:心臟外科權威魏崢、肺癌權威郭漢彬、遺傳學權威柯滄銘、心臟不停跳權威邱冠明、兒科權威黃富源等等,皆在受訪之列。
本書內容深入淺出,文字簡潔易懂,為醫師、民眾間,搭起易於溝通的橋樑。
-----
出版序
如果能再來一次
《商業周刊》執行副總編輯孫秀惠
多年前我父親得了黑色素瘤,癌細胞長在一個很特別的位置---頭頂。當時父親是很意外被發現的,醫師告訴我們需要趕緊進行切除手術,之後非常快速的安排了動刀。
那天,父親安排了第一刀的手術,早上八點推進去,我們原本以為中午過後手術就會完成,沒想到推出來的時候卻已經晚上七點多了。等待的過程漫漫,完全不知發生了什麼事。手術後復原的過程之複雜也遠超過我們的想像,原來,切出之後還有植皮,需要等血管長好,父親的頭無法包覆,景象恐怖,腿部也包覆了大片紗布……。
其實,手術相當成功,住院了一個多月,父親頭部康復良好,只是變成一半頭皮長不出頭髮的怪樣子。出院那天,我永遠忘不了,當我們推他進醫院電梯,他看到自己時,那種震驚的眼神。
回想起來,過程中所有的意外、震驚、超越想像,其實都肇因於:我們沒有,也不懂得怎麼問醫師問題。
二00八年與二00九年,我擔任商業周刊百大良醫調查的製作人,為了想要定義什麼是良醫,我們花了許多時間,從許多問題最後濃縮成一個最關鍵的問題:如果你的親友生病了,你會推薦除你之外的哪三位醫師? 我們用這個問題請全台醫師、護士推薦他們心目中可以放心託付治療疾病的醫師。
兩次的調查,涵蓋重大疾病與常見慢性疾病,我們得到全台醫護人員心中值得託付的數百名好醫師名單。從採訪過程中,我也看到許多視病如親以及不斷精進醫術,突破重大疾病治療困難的醫師故事。也了解更多疾病相關的知識。
不過,你若問我,在製作這兩次調查的過程,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?那麼我會說,我了解到: 找到好醫師固然十分重要,但懂得向醫師問對問題卻也忽略不得。
除了了解疾病本身是怎麼回事,我們需要懂得問醫師的問題還有許多面向,例如:我需要立刻動手術嗎?還是可以等一下再詢問其他意見?手術過程包含哪些重大處理?術後會面臨什麼狀況? 我的癌症2.5期代表的是什麼意思?治療的藥物會有什麼副作用?我現在吃的藥物跟未來要服用的藥物需要整合嗎?會有衝突嗎?......,而且不只生理的問題,心理的問題也可以向醫師提出。
如果再來一次,我會在父親手術前向醫師詢問許多問題,提前讓父親有心理準備,不會讓父親出現那種震驚的眼神。
會問問題,跟會找醫生一樣重要。這本書很用心的幫大家整理出你所關心的疾病的重點問題。從問與答之間,我們可以得到最基本的認識,也可以知道如何提下一個重要問題。
疾病,沒有人能完全逃避,但能夠懂得提問,清楚了解,讓我們少了恐懼與震驚。這是一本每個人都值得準備一本在案頭的書。
黃秀美,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、壹週刊健康組記者,個人著作有原水出版《男人看不見的敵人:攝護腺癌》,現為《商業周刊》名醫專欄撰稿人。